守护长江文化之源 建好国家文化公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是这一部署的重要一环,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打造中华文化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是这一部署的重要一环,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创新举措。长江重庆段地处长江上游,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扎实的文物保护基础、蓬勃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阵地。重庆市巫山县坐落三峡库区腹心,长江三峡横贯县境,作为重庆市“东大门”和三峡库区重镇,巫山县成为游览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也成为助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必添之力。

一、准确领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其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又有其独特性。从旧石器时代“巫山人”开始,历经百万年,长江流域孕育了独具一格而又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塑造鲜明生动的长江文化标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引领我们走好新时代的文旅路,有着不可替代的强大力量。

2021年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旨在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大做强中华文化特色品牌。两年多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份编制分省份规划,着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致力于加强顶层设计,“一盘棋”谋篇布局。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建设保护初见雏形,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根据国家部署,到2025年,长江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基本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段、江西段、湖北段、湖南段、重庆段、四川段、青海段)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到2030年,长江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一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形成长江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彰显。作为重点建设区的重庆市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并将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写入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决议。2022年4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同意将长江重庆段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强化组织保障,全力做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储备工作和建设工作,巫山县遵照重庆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提出的“一轴、两廊、三区、多园(带)”整体空间布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定岗定责、挂单推进、约谈问责“责任链条”,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二、准确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大众文化效应

三峡是长江标志性河段,三峡文化是长江文化的华彩乐章。长江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巫山承载着千年的长江文化,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对巫山乃至长江流域文化资产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勠力推动大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江,我国第一大河流,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形成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文化区,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长江,浩浩汤汤、一泻千里,代表了求真求实、敢为人先,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建设面向公众的开放式、开敞型、共享性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把长江文化、长江精神融入群众生活,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最终表现形式和落脚点。通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人民群众将更多地走入文化遗址、文物建筑,更亲近地感受城市文脉,更广泛地激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

为了发挥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这一大众文化效应,重庆长江古人类文明公园拟施行巫山龙骨坡、巫山玉米洞等遗址维护、展现工程,既有旅游的温度,又有文化的深度。204万年前,龙骨坡“巫山人”在此繁衍生息;5000多年前,大溪文化由此启航;3000年巫山地域特色文化诞生于此;1700年前的大昌古镇见证了三峡地区的沧桑巨变。

巫山县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储备谋划和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巫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增长点。利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宣传推广竹枝村、竹枝词发源地,待“长江诗词数字文化及应用传播工程”建成后,巫山将通过数字云平台主动将《巫山诗文》等文学、文艺作品接入平台建设端口,以云渠道数字资源为基础,施行系列品牌文明活动,呼应家庭、校园、景区、社会等全方位参与,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场景,培育一批具有巫山地域文明特色的IP,积极融入长江诗词数字云平台建设,将巫山特色文化展示给人民大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新巫山建设进程中,焕发文化活力,绽放迷人光彩。

三、准确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功效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物是实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证据,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长江三峡远古文化资源,传承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三峡区域特色的百万年人类史文化,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摆在第一位,按照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原则,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重大项目为牵引、活化利用为重点、融合发展为突破”思路,推动巫山县龙骨坡古人类文化系统保护和活化传承,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长江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将龙骨坡遗址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研学基地,成为世界了解和弘扬长江三峡文化的“窗口”。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巫山人”开始,历经百万年,长江流域孕育了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龙骨坡遗址经过5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发现石制品2000多件、脊椎动物化石121种。该遗址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支持了“人类多地区起源”的学说。按照《龙骨坡遗址保护规划》总体要求,以长江流域人类起源“龙骨坡—东亚人类遗址”为主题,实施龙骨坡遗址A地点保护棚、危岩加固、安防等项目建设,在长江经济带文物保护上作出了良好示范。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新策划包装龙骨坡百万年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建设项目,着力建设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保护研究基地、高校旧石器时代教学实习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让大众更好感受龙骨坡古人类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彰显巫山特色。

(重庆市巫山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